父與子
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后到柏林進修,回國后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志撰稿,出于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
¥35.00

父與子

貴族子弟基爾沙諾夫大學畢業后,帶著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巴扎羅夫到父親的田莊作客。巴扎羅夫的民主主義觀點,同基爾沙諾夫一家、特別是同阿爾卡狄的伯父巴威爾的貴族自由主義觀點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巴扎羅夫占了上風。有一次,巴扎羅夫和阿爾卡狄到省城去參加舞會,遇見貴族寡婦奧津佐娃,巴扎羅夫對她產生了愛情,但是遭到拒絕。最后巴扎羅夫回到父母家中,在一次解剖尸體的時候感染病菌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