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懷瑾學人生智慧
李叔同(1880-1942)中國早期話劇奠基人之一、教育家、書法家。名岸,又名息霜,后來剃度為僧,法號弘一。祖籍浙江平湖,客居天津。青年時代即接受新思想。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學肄業。1905年東渡日本,習繪畫于東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并兼攻音樂。在此期間,和曾孝谷等人共創了春柳社。1910年學成歸國。1912年加入資產階級革命文學團體南社,擔任《太平洋報》副刊畫報主編。1918年皈依佛門,剃度于杭州虎跑寺。 弘一法師一生的成就是無比輝煌。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另一高峰,“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比榮耀。 南懷瑾先生1918年誕生于浙江溫州樂清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抗日戰爭時期投筆從戎。后赴臺灣執教,執教于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又遠赴歐美等地,考察講學。門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長期精研國學,讀書數十萬卷,于佛、道、佛皆有精深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諸學,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聲望。
¥32.00元

向南懷瑾學人生智慧

內容推薦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生活,那么你就將會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
    人的心如果一昧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本書用佛的視覺來闡述人世間的生命玄機,用精簡的方式來向世人傳授佛的理論。
    儒家一道登山,道家順流入海,佛家神游宇宙,得此三種妙味,一生受用無窮。理在不煩,簡明為真;法不在多,有用就行。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從本書中有一言二旬之得,能解開一個心結,能解決一道難題,能發現一個目標,能找到一條道路。
    
目錄
第一篇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佛說,得之應坦然,失之應淡然。別把生活限定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標準上,我們應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在平凡中感悟幸福的真正含義。摒除生活中令自己不快的事,我們就可以收獲幸福和喜悅。讓一切隨他去,隨緣而行,隨遇而安,如果不能滿足現狀,不曾隨心自在,便不能稱為世間自在人……
一顆平常心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惜緣方是有緣人
自然地來,自然地去
愛不分生死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用平常心經營人生
懂得適可而止,以免過猶不及
歡喜自在一念間
緣來緣去皆是福
缺憾未必不是一種美
沉默是金,盡在不言中
第一篇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佛說,得之應坦然,失之應淡然。別把生活限定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標準上,我們應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在平凡中感悟幸福的真正含義。摒除生活中令自己不快的事,我們就可以收獲幸福和喜悅。讓一切隨他去,隨緣而行,隨遇而安,如果不能滿足現狀,不曾隨心自在,便不能稱為世間自在人……
一顆平常心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惜緣方是有緣人
自然地來,自然地去
愛不分生死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用平常心經營人生
懂得適可而止,以免過猶不及
歡喜自在一念間
緣來緣去皆是福
缺憾未必不是一種美
沉默是金,盡在不言中
第二篇  立身處世的哲學——做人才是最根本
在人際交往中,投其所好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有效溝通的方式。要想掌握人際交往的分寸是一門藝術,不懂得柔與忍的做人哲學的人就很難把握。尊重他人的隱私,不打探、不討論、不參與,除非他邀請你這么做,這是個人休養的表現,也是高層次的信任和關愛。朋友之間再親密也不能忘了以禮相交,千萬不要因為趣味相投就陷入松懈或粗心大意,不能彼此尊重的友情只會給雙方帶來傷害。
世界上最短的距離
做個“扮豬吃老虎”的人
心圓則煩惱消
做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熱心助人,其福必厚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空間的
做人要學會變通
隨機應變,讓人生在變通中出奇制勝
在低調中修煉自己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忍耐,做人的深度修煉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想的處世態度
第三篇  欲念放下自逍遙
塵世間的一切妄念不過是生命中的煙云。心亂只因心在塵世,心靜是因心在禪中。決定人生的不是別的什么,而是心境。心靈純凈就不會被外物所左右。保持一個從容淡定的心態,有利于人們更加清醒深刻地認識自己。
生活,一張無常的塵網
平常心是道
以赤子般的目光去看這個世界
欲望只可淺嘗,不可沉溺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活在當下,你才是你自己
幸福是一種態度
安心即住
簡單地生活
欲念一生福自去
懂得屈伸之道
生命中的堅持與放棄
第四篇  知足常樂,富貴于我如浮云
佛家言:“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尤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一個懂得快樂真諦的人,能夠超然物外,不為外物所累,貧窮不以為苦,富貴不以為樂,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夠從容應付,自在生活。
莫讓誘惑指揮頭腦
不要在富貴的誘惑中迷失自我
愛財太過,是取禍之道
名利皆為身后事
金錢不是成功唯一的標準
富貴于我如浮云
擁有財富不如擁有智慧
財色名利只是人生的泡沫
保持知足常樂的態度
付出是沒有存折的儲蓄
第五篇  寸有所長,各盡其用
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寶貴的。社會一切活動中,人是決定的因素。一個人的能力總是長短互見,用其短處他就是個矮子,用其長處他就是個巨人。茫茫人海,蕓蕓眾生,人才各不相同,每個人才都是寶貴的。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學會認識、識別每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才。
氣度決定用人格局
掌握平衡互補的用人之道
實現由“取”到“予”的轉變
擁有真本領,終有發達時
善用那些不拘形色的高人
不拘一格的取才之道
用其短則短,用其長則長
做人常自省,為人敢擔當
以言舉人和以人廢言都有失偏頗
第六篇  友誼是人生的一筆儲蓄
古語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尊重,順其自然,沒有功利心,沒有欲望。生活就是平淡,交友亦是如此。人生中得到忠誠的朋友,就猶如找到了珍寶。忠誠的朋友是最值得信賴的人,無論我們處于順境還是逆境,忠誠的朋友都會與我們在一起。當我們需要幫助時,他們就會及時的出現在我們面前,同享歡樂,共分憂愁。
親如蜜而淡如水的交友原則
朋友之間,有禮有節
要交真朋友,先做真朋友
君子相交不計名利
朋友在精不在多
多益少損的交友之道
莫用苦口良藥傷感情
友誼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交人先交心
第七篇  心存孝義自感天
愛需要用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也是如此,像關心自己的子女一樣關心自己的父母,你便不會總為自己推遲行孝的舉動而尋找借口。你曾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嗎?你曾感受到周遭人、事、物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嗎?你曾想過最親近的人有一天離你而去嗎?世人在年少時大多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愛,等自己為人父母,理解父母的苦心時,父母已經等了很久了。所以,孝敬父母要趁早,現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都不存在了而空留遺憾。
百善孝為先
不知孝者業障深重
孝是一種回報的愛
孝不僅僅存在于形式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痛
你對孝的態度有多深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有扇門永遠為我們敞開
第八篇  留有善念在心中,德天下者得天下
人與人之間慈善關愛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標志,也是人際和諧、團結、協作的前提。心存關愛之念,懷有善心會給一個人的人生創造出無限廣闊的天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應該樹立一種善心,樹立一種善待他人的情懷,這樣,你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德使人真正幸??鞓?br /> 承載事業的九種道德
德天下者得天下
樂于布施集福德
成人之美,也是成己之美
誠信是永恒的美德
送一輪明月給他
留有善意在心中
君子以厚德載物
為自己的道德行為負責
做個善良的人
第九篇  生命只在呼吸間
生命是一場惜福的過程,懂得惜福、培福,珍惜人生每一刻,不要讓時光空過,才能自在地面對生命的無常。
佛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無法關注自己的生命,更無人能擋住死期,既然生命這樣來去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的愛惜它、享受它,讓這無常、不實的生命,散發出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的價值。
珍惜生命,珍惜現在
有生必有死,無生即無死
人命在呼吸間
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
生死只在一念之間
死亡是一次新的旅行
丹青一世,潑墨人生
繁華過后總是空
看透世間的紛紛擾擾
第十篇  在墜落的過程中學會飛翔
禪宗認為,禪因磨難、挫折而產生,禪因磨難、挫折而成立,禪是無窮劫難之中的一種信心,抽去苦難禪便不存在了,禪宗的這種觀點,恰恰為一些處世者點亮了心燈。如果在你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了苦難,你一定不要被苦難擊倒,要堅定信念,把苦難看作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沉著冷靜地找出相應對的方法,通過戰勝苦難發現自己,成就自己,這才是善于生存處世的不二法寶。
承受黎明到來前的黑暗
逆境讓人茁壯成長
學會欣賞厄運之美
功到自然成
磨難是一筆財富
山高怎阻野云飛
有目標才能成功
戰勝自己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輸得起才能贏得起
自信使你不畏失敗
忘我地前進
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媒體評論
一切眾生都有相同的圓滿覺悟的“佛性”,它毫不神秘,它是人性中最完美無缺的那部分。佛是最有智慧、實踐能力、能縱觀一切、堅硬不摧、大慈悲、清凈、自在、法音動聽、凈除所有障礙、指點眾生普遍覺悟、自修證得圓覺、大賢大善的。    ——南懷瑾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夠調和左右矛盾的意見,而自己的中心思想還是獨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樣了,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別人縱然影響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關頭,意見沖突,相處就不會融洽,自然而然變成同而不和了。   ——南懷瑾
人生最大的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南懷瑾大師著作,為您講讀禪宗寶典,釋解人生之惑?!?mdash;—錢穆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為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德國哲學家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