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安頓——現代學佛的入門書
王偉,碩士,職業服務人。出生于遼寧海城。1986年畢業于大連外國語學院,赴日本東京立教大學師從服務學泰斗前田勇教授修讀服務學。1991年起任中國旅游管理干部學院講師。
¥38.00元

生命的安頓——現代學佛的入門書

內容推薦
作者從教義、修學以及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三個方面,全面闡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語言通俗,筆調生動。他打通今古,溝通中西,綜合文學、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讓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對于每個問題的個人體悟,及其在生活工作中的運用心得,多有創見,啟人深思。凡是對生命有過迷思、對生死有過困惑、對情感有過掙扎的現代人,都能從閱讀本書中獲得有益的啟發,得以親近佛法、開啟智慧、安頓生命。
 
目錄
   寫作緣起
如何閱讀本書
上卷 聞思篇:佛典簡讀
 導讀 佛陀的教育
 第一章 佛陀圣傳
  一、覺悟之路
  二、最后一堂課
  三、佛教傳播
 第二章 身相與德行
  一、佛的三種身相
  二、佛的現世因緣
  三、德行
  四、解救
  五、覺悟的路徑
 第三章 佛陀之心寫作緣起
如何閱讀本書
上卷 聞思篇:佛典簡讀
 導讀 佛陀的教育
 第一章 佛陀圣傳
  一、覺悟之路
  二、最后一堂課
  三、佛教傳播
 第二章 身相與德行
  一、佛的三種身相
  二、佛的現世因緣
  三、德行
  四、解救
  五、覺悟的路徑
 第三章 佛陀之心
  一、慈悲、弘愿與十善業
  二、無明與貪執
  三、十二因緣與六道輪回
  四、因果模型
  五、無常與無我
  六、相由心生
  七、空的真境
  八、中道與八正道
  九、四圣諦——四大真理
 第四章 佛性的開展
  一、五濁惡世
  二、煩惱
  三、人生的破解
  四、心垢
  五、佛性的開展
 第五章 修道與證悟
  一、修心
  二、修福
  三、善行
  四、悟——明心的旅程
  五、道——本分的根基
  六、信——“覺正凈”自性三寶
 第六章 在生活中修行
  一、出家修行
  二、在家修行
  三、家庭生活
  四、女性的立場
  五、國家政治
 第七章 僧團的世界
  一、戒與禮儀
  二、“六和敬”
  三、僧團的世界
  四、僧團的建設者
 結語 法海慈航
下卷 修證篇:回歸本心
 導讀 人,是要有一點宗教精神的
 第一章 回歸本心
  一、身體與物質——回歸“本命”
  二、精神與文化——回歸“本色”
  三、心靈與宗教——回歸“本心”
  四、生命的安頓
 第二章 財富的觀念
  一、財富現象的障眼法
  二、業力:財富之源
  三、布施:致富之路
 第三章 一顆禪心
  一、現代禪理
  二、一種禪思
  三、一股正念
  四、一顆慈心
  五、我的禪定觀
 第四章 坐禪實修
  一、坐禪:實修的方法
  二、禪修的境地
  三、禪修:改變工作方式
  四、禪修:改變生活態度
 第五章 生活的智慧
  一、經典幽默
  二、佛喻
  三、箴言與詩證
  四、成語有慧緣
 結語 《西游記》:一個人的修行筆記
編后隨感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佛陀圣傳
 一、覺悟之路
1.羅西尼河蜿蜒地流過喜馬拉雅山南麓。釋迦族人就居住在這條河畔,他們建立了迦毗羅衛國。國王凈飯大王,血脈純正,德高望重,建設城堡,廣施善政,把這一方水土治理得風調雨順,深受人民擁戴。
王妃摩耶夫人,是同族近支的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覺大王的胞妹,聰明而賢惠。轉眼,結婚二十多年了,夫婦膝下還沒有生得一位嗣位的王子。這成了王室的憾事。
摩耶夫人在四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晚上,做了一場夢,見到一頭白象從她的右脅進到了腹中。然后,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國王和他的人民一道歡欣,盼望著王子早日降臨世間。
 產期臨近了,王妃必須依族人的習俗回娘家生產。她踏上了歸途。在距國都四五里遠時,她有些累,就在藍毗尼園小憩。
 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摩耶夫人身邊開滿了無憂花兒。她滿心喜悅地伸出右手,想去摘下一朵兒。就在這時,太子誕生了。傳說,太子說的第一句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天空的太陽分外光明,百花綻放得分外美麗,群鳥的歌聲分外歡暢,一切都在祝福太子的誕生。普天同慶。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是公元前565年,即中國春秋時期周靈王七年,時日為中國紀年的四月初八。
國王晚年得子,喜悅溢于言表。他請婆羅門教徒給孩子取名悉達多,意思是“一切義成”,預示功德圓滿,一切吉祥。
2.然而,追隨歡樂祥和而來的,是無盡的悲傷。因為在第七天,可敬的摩耶夫人突然辭世了。所幸的,是夫人的妹妹摩珂閣波提成了太子的養母。她給他慈愛,撫育他成人。
一位名叫阿私陀的隱居在附近深山里的婆羅門修士,看見城堡里紫光四射,知是吉兆,就來到城里見太子,說他相貌端莊,并預言:“這孩子若繼承王嗣,將來不但可以是一位偉大的國王,而且會統領五印諸王,征服世界,成為轉輪圣王。但若他厭惡塵世的喧囂而真愛出家,歸居寂靜的山林,必能求得最高的解脫大道,成就真正智慧,化育為一切智者,一位至尊至貴的佛陀,擔負起拯救人類心靈的重任。”國王聽著預言,開始時還滿心歡喜,但轉而就憂心忡忡起來,他擔心兒子會出家。
七歲時,太子開始學習文武之道。先研讀梵文的“五明”,即語言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的“醫方明”、論理的“因明”以及“四吠陀”。吠陀的意思是明智,包括梨俱吠陀(宗教贊歌)、沙磨吠陀(祭祀頌文)、夜柔吠陀(祭祀歌詞)、阿渚婆吠陀(俗世咒術)四種。
十二三歲時就已能聞一知十,博通一切了。然后習武,體力角斗無人能敵,甚至一箭可以射穿七只鼓,在王家子弟中獨占鰲頭。
 3.不過,王子似乎另有所思。
 春季的一天,太子跟隨父王參加耕耘大祭,來到了田園里。他凝神注視著一位農夫在耕作。他沒有著上衣,在猛烈的陽光之下暴曬著,腳上沾滿泥漿,全身大汗淋漓,氣喘吁吁。耕牛頸上勒著韁繩,皮破血流,但仍要受著農夫的鞭打。犁過的泥土,翻出許多小蟲,這時,鳥兒飛來,爭著啄食。
他坐到樹蔭下面,陷入了沉思。然后,自言自語道:“唉,為求生存的貧民真苦,而難道所有的生物都在自相殘殺嗎?應該怎樣去救濟他們呢?”這日,他幾乎忘記了回宮。
此情此景,加上出生不久便失去母親的痛苦,令太子幼小的心靈深受打動,一種莫名的苦惱過早地刻上他的心頭,并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痛一日,亦如小樹上落下的疤痕,隨年輪增加而不斷地長大。
后來,他又在無意之中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的場景。他在現實的抑郁中,越陷越深了。
國王注意到他的神情,再聯想起隱士的預言,更加擔心起來。他使盡渾身解數來博取太子的歡心,轉移他的注意力。十六歲那年,國王安排他同耶輸陀羅公主結婚。公主乃天臂城主善覺大王——摩耶夫人哥哥的女兒。
4.之后的十年時間里,太子在春季(寒)、雨季(暑)、冬季(溫)等各時不同的宮殿中,過著美女如云、香車寶馬、歌舞升平、管弦不絕于耳的快樂日子。然而,他郁郁寡歡,內心依舊痛苦。他為弄清人生的真諦而苦思冥想,并深深地煩惱于此。
宮殿的豪奢,健碩的身體,為人羨慕的青春年華,于我有什么意義呢?總有一天,人要生病,要衰老,沒人能幸免一死。這樣看來,年輕的自負,健康的驕傲,延年益壽的本領,又有什么意義呢?他思慮著,并認為,所有富有思想的人,都應該把這些拋到一邊去。
5.每一個掙扎著活在世上的人,都將極其自然地去追尋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但追尋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錯誤的,一種是正確的。所謂錯誤的追尋,是指明明知道自己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的結局,卻依然在空無的、曇花一現的物事中苦索著。
正確的追尋,是指人們看清了那個錯誤,從而去求得一種超越生、老、病、死樊籬,遠離人類所有苦惱的境地。而今的我,生活在歡樂的宮殿里,其實正是在走一條錯誤的道路。
6.這種煩惱的掙扎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延續著,直到二十九歲那年,他唯一的兒子羅喉羅誕生了。然而,兒子的誕生不僅沒能改變太子的初衷,而是相反,倒促成了他離開宮殿另尋一片天地的決心。他說:“羅喉羅有般奴。”意思是鐐銬鎖住了父親的頸項。而他決定出家,以乞食的方式,去求得解決心中不安的辦法。
一天晚上,他真的只身帶著御者車匿,騎著心愛的白馬犍陡,踏出了宮殿的大門,離開城堡,跨過阿那瑪河,從此割斷塵緣。
國王得訊,派人追趕,卻徒勞而返。無奈之下,只好差遣懦陳如等五位親族中的青年陪同他修行。
7.不過,心中的煩惱并沒有因離開宮殿生活而結束。
心中形形色色的魔鬼出來引誘他:“回城堡去吧,假以時日,定可以找到別的解決辦法!那樣的話,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將屬于你。”
太子叱咤道:“心魔躲開,世間的一切都不是我所要的!”
他趕開魔鬼們,毅然決然地剃光了頭發,披起袈裟,手持缽子,一路乞食,面南而去。
太子首先拜訪了跋伽仙人,并觀察了他的苦行生活。然后,拜訪了阿羅藍仙人、郁陀仙人,跟他們切磋禪定功夫,學習進入涅槃的方法。但終于失望了,他知道他們的做法無法帶他進入極樂世界。
最后,他去優留吡羅西那尼村的苦行林修行??嘈辛肿湓谀徇B禪河畔,這條河流經伽耶山。
8.太子下恒心苦修,并非要達成驚天地泣鬼神的功業不可——不僅空前,而且絕后。至于當代之中,當然更加無人企及了。他開始修清戒參苦禪,日食幾粒麻麥,嚴酷所至,實在不是凡人所能忍耐的。他的形容日漸消瘦枯槁。
然而,苦行并沒能達成太子所希望的根本覺悟,煩惱、妄想不能斷滅,情欲、生死不能解脫。六年后,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苦行林的生活。
9.他在尼連禪河中沐浴,用那終日不息的清流滌蕩身上的垢穢。
他的身體虛弱極了。這時,居住在鄰村的一位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送來了奶酪,他接受了這供養,并稍稍恢復了些體力。
懦陳如等五位跟隨太子在同一個林子里苦苦修煉的出家行者,見他竟然接受了牧女的奶酪,大失所望,認為他跟那些半途而廢的修道者沒什么兩樣,已然墮落了,就避之猶恐不及般地舍他而去了。天地之間,只剩下太子孑然一身。
此時,他的身體仍然虛弱,但強烈的使命感,令他甘冒生命之險,去嘗試新的磨煉:最后的冥想。
10.他離開苦行林,渡過尼連禪河,在伽耶山的另一面看到一棵繁茂的菩提樹,就正心靜氣地危坐到樹下的一個草蒲座上。他在心里對天發誓:
“血呀,你干涸罷;肉啊,你腐爛罷;骨頭啊,你枯朽罷!我若不能了脫生死,達成正覺涅槃的希望,誓不起此座!”
對太子而言,這經歷實在是一場慘烈的心靈搏擊。
尤其在過了第七日深夜,紛亂不堪的心緒,浮躁如焚的思慮,胸中襲來的陰影,腦海里丑態百出的印記,甚囂塵上。他被心中的魔鬼們施展的五花八門的誘惑所圍剿。而他終于能膽大心細且從容不迫地一一給予辨識、化解,進行了全方位的抵御。這的的確確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幾近血流如注,皮開肉綻,筋折骨裂般慘烈。
這番歷練,使太子氣血雙虧,精疲力竭。但當星辰從東方泛起的時候,一切都結束了。
太子的心情如早晨的天空,更加清潔;如無風的水面,更加平靜;如正午的太陽,更加光明。樹上飄下的花朵兒,也好像在等待供奉即將成就正等正覺的太子。
11.他眼望清晨的星空,悟出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法理:宇宙人生因緣起而有,萬法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他在這里發現了“三相”:一是“無動作”,就是說沒有所謂的“第一啟動者”或造物主,只有各種條件的集合。所以,諸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其實再愚蠢不過。
二是“性無常”,凡因緣和合而生起、存在的現象,都處于生滅變異之中,不能常住,這正是一切現象常住不變的根本所在。
三是“有堪能”,是說任何因緣和合,都將產生特定的功能,發揮特定的作用,即任何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比如人,身體無非是地、水、火、風之“四大”的假合,死掉之際,灰飛煙滅;精神是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的結織,是假想,如夢中景象。只是我們身在夢中,而不知是夢而已,仿如一場化蝶古韻。
12.何以至此?都是由于我們過去所造作的一切,流注的無明、煩惱的種子——且稱之為“業力”,一種非生命的物質的蒙蔽。它如雜草一樣蔓延,蒙蔽重重,終于使得我們的心無法觀照到宇宙人生的真實,進而封閉在狹隘的貪執、妄想、分別的圈子里苦斗,還以為出人頭地就是成功,直到大限來時,才洞見真實,幡然悔悟,知道走錯了道路,卻也悔之晚矣,只好以撒手人寰,向后人展示這個真實,如此生生循環不息。
也正因此,我們身體的假生,才必然伴隨著肉體上生、老、病、死的痛苦,伴隨著精神上愛戀別離、怨懟嫉憎、百求不得等無限痛苦,而不能自拔,不能悟見真實,明心見性,以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
無明,乃是人過去一切煩惱的總稱、總根,為無知,為愚癡,為迷暗。正由于這無明妄動,眾生才輪轉六道,遭受磨難。故此,它成為生死的根本。
要解脫生死煩惱,就必須深入我們業根的淤泥中找到金剛,斷絕那一切無明,進而登臨人生字宙的最高境界,獲得轉迷成悟、發菩提心、離苦得樂、教化眾生的“真正超脫”。
一悟之間,太子慧光煥發,自性顯現。這自性,就是我們人人具足的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正是人類深藏的寶藏??!
 他為此而大呼:奇哉!奇哉!
 13.他終于找到了到達涅槃的道路,他成了佛陀(簡稱佛),圣號“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凈、寂默的意思。前者喻示待人的準則,后者喻示律己的要求。所以,他所代表的,就是我們性德本來具足的本相。
此后,他還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如“無上覺者”、“如來”、“釋尊”、“世尊”等等。
太子的覺悟,從清晨開始了。實際上,任何人的人生,也都是從清晨開始的。
這一年他三十五歲。這一天是中國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據傳,后人便以“臘八粥”等形式齋供紀念。
14.成佛后,佛陀就開始了他偉大導師的生涯。
他不僅自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還要普度眾生,同達清明、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這其實,也就注定了佛教不同于任何宗教的地方——他是人,體現的是人格,是導師,他與眾生的關系是導師與弟子的關系。
15.回想起佛陀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其“我”,顯然非自我,而是指世間每一個人的自性,所宣說的,乃是人在宇宙間頂天立地。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都能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于他人或神。
另者,也在于應對當時的環境。佛陀出世前后,全國人都倚重九十六種身外求法的外道。他們自號“大圣人”、“天人師”。為絕邪歸正,佛陀這句話,表示三界之中,唯佛獨尊,當救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使一切眾生得大安樂。
 何其大義凜然!
 佛陀從來認為那個主宰神是不存在的,或者說,自性真我,才是那個神。
 這個我,正是人的自性,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本心——佛性。
 16.佛陀從進入師道之日起,就尊重一切其他導師,成為師范。
  自始至終,他都感謝自己的苦行師、禪定師為自己所奠定的堅實基礎;他也因此而成就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正果。
后來,佛陀對弟子們的要求亦然。比如弟子舍利弗、目犍連,原本是信奉懷疑論的,優棲頻邏迦葉、那提迦葉、迦耶迦葉原來是信奉拜火教的,佛陀一樣攝受他們;同時,也教他們必須尊重、奉養過去的外道導師。
 他認為,這不會阻礙佛教的發展。
  當你認為可以抓住時,那被抓住的一定逃跑;當你將虛懷若谷時,那一切可能既已成竹在胸了。人們因此而更加敬佩佛陀。
17.佛陀首先去了鹿野苑。鹿野苑,是史上最早的佛教學院。后世,教育場所擴大為叢林寺院、道場。
鹿野苑,位于恒河和波羅奈河之間的苦行林里。曾在他六年的苦行生活中與他同住的橋陳如等五位隨他出家的行者,現在,還在這里繼續修煉。
  最初的時候,他們不理睬他。但在一番交流之后,五個人對他刮目相待,并自慚形穢起來。他們信了佛陀,聆聽法語之后,就發愿信受奉行,從此隨侍佛陀,成了他的首批弟子,被稱為“五比丘”。
然后,他在縛羅迦河畔,收了迦尸城的耶舍王子和他作城主的父親俱犁迦長者、慈母及其五十位朋友。在伽耶山尼連禪河邊,收了拜火教的首領優棲頻邏迦葉、那提迦葉、迦耶迦葉及其一千弟子,聲威大震,聞名遐邇。
 在摩揭陀國王舍收了頻婆娑羅王,并接受了他所獻的迦藍陀竹林精舍,作為根據地,實施教化。這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第一家佛學院。
 從此,他導師的生涯發生了重大轉機,終于可以真正地普濟眾生,度人向善了。